为什么强调蛙先知是 “好奇心驱动”?

时至今日,我偶尔还会回想起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个故事:数星星的孩子。

我很乐意在此与你一同完整回看这一古时的儿时场景。

晚上,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。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,靠着奶奶,仰着头,数着天空的星星。一颗,两颗,一直数到几百颗。

奶奶笑着说:“傻孩子,又在数星星了。那么多星星,一闪一闪地乱动,眼都看花了,能数得清吗?”

孩子说:“奶奶,能看得见,就能数得清。星星是在动,可不是乱动。您看,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离得那么远。”

爷爷走过来说:“孩子,你看得很仔细。天上的星星是在动,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。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,还给起了名字。”爷爷停了停,指着北边的天空,说:“你看,那七颗星,连起来像一把勺子,叫北斗星。离它们不远,有颗最亮的星,叫北极星。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在转。”

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?这个孩子一夜没睡好,几次起来看星星。他看清楚了,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。

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,是汉朝人。他长大以后,刻苦钻研,发明了浑天仪。

在我的童年,也曾有这样那样因为好奇对事物的追问。比如被梦中的地震惊醒,屡次疑问:如果我趴在地震裂缝往下看,能看到中心那颗红色的核吗?它应该是滚烫的吧?…遗憾的是,我并没有因此发明个地震仪。

或许是强调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消磨了这份好奇心,或许是所谓成熟,慢慢的,脑海中的问号越来越少。更糟糕的是,成年后似乎不再被鼓励提出问题,而是要肩负解答万物的担子。

但当我偶尔再次留意并遥望夜空,即便因为地理气候和光污染,远不及小时候躺在院子看到的星星那般多,可我还会去问自己:它是谁?我还会点开紫色的 ”星空“ App,聚焦那几颗无比闪亮的星星,再次重新认识。 参宿四、火星、光年、质量流失…陌生的变熟悉,熟悉的变陌生。伴随那空灵幽远的 BGM,所有的好奇最终又都走向了孤独。

是的,终点都是孤独。那么过程由谁驱动,重要吗?

物欲可以,理想可以,命令可以,从众可以,甚至连苦难都可以。

所以,为什么是好奇心这个体量称起来微小,观感又不像身外之物可当抓手的东西?

我的答案很简答:乐趣。

就像故事里那个一夜没睡好的孩子一样,不是糟糕的失眠,是兴奋的乐趣,由那处埋藏在心底的好奇之火所散发的能量驱动。我还能做和想做的就是守护自己的这粒火种,不让它轻易熄灭 :ok:

2 个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