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使得互联网内容不再按劳分配,何解?

过去互联网的运作逻辑是:

用户需要要获取信息 ——> 搜索引擎 ——> 点击网页 ——> 平台靠广告或订阅赚点钱(内容创作者有收获 或收益)。这种模式虽然不能堪称完美,但能持续运转下去。

而现在 AI 逐渐在重建新的模式:

AI 需要数据 ——> 联网数据来自网页 ——> 网页需要流量 ——> 流量来自用户。

逻辑的悖论在于用户使用 AI 越多,网页就越少有人看;网页越少人看,流量越小;流量越小收益越少,最终导致新增数据越来越少。而就目前的体验来看,AI 的回答质量很依赖“源源不断活水”,否则就会开始出现重复、模糊、空洞,因为它们本身也依赖用户输入带来的反馈,而不仅是闭门造句(除非那些不依赖新数据的 AI 应用场景,比如古籍资料知识库)。

AI 白嫖了网页的数据,还把网页的流量给“斩断”了,颇有种吃光抹净的恶人感。

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,且亟待解决。AI 不能坐等互联网的活水慢慢变成死水之后再讲回报。

有担当 AI 公司在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早期那样“吃白食”后已经付出行动了。 OpenAI、Google 等 AI 巨头已经陆续和多家媒体和内容平台签署了内容授权协议。

未来 AI 公司也可将部分订阅费或广告收入,根据数据的贡献度,分配给内容创作者。这类似于 YouTube 和创作者的分成模式。这是一个复杂但可行的方向,而且似乎只会照顾到大型平台。

再加之技术标准还没统一,不同的 AI 公司有不同的抓取策略,网站根本无法一视同仁地设置权限;即使阻止了 AI 爬虫,也不代表能立刻获得收入,还要等协议、分润机制、合作模式一套套谈好。所以前景还不容乐观。

互联网的生态和大自然的生态虽然有着硅基与碳基这样的生殖隔离,但其运转机制却有着本质的相同——循环。能量的循环,物质的循环…循环让内容和生命的周期可以持续更新下去。

AI 给用户提供了获取直接答案的快感,代价是答案背后的内容载体隐隐作痛,摇摇欲坠。

如果一直都没有新的协议和机制来保证内容平台能得到回报(小网站起码覆盖软硬件支出),未来的 AI 可能就找不到什么值得学习的内容。

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。换句话说,这是互联网局势转变的必由之路,就像自动化对于就业的冲击,实在不必与太过焦虑。

况且很多ai在回答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检索和再次整理与转化输出的时候,对于重要内容的输出都有明确的标注,就像论文中的引用符号一样,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与网站的合作呢。

这种情况对于网站建设与运营者来说,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和提高网站内容的质量可能才是应对ai发展地正确改革方向。偏安一隅,守旧地发展必然是不会长久的。

ai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,很多规则尚未成形,对于数据的的收集没有成体系的协议和法律去给予网站和ai的支持和限制,想要在这样的局势中站得住,对于传统网站端是个挑战,但只要你的体量足够大,内容质量足够好,用户足够多,够活跃,这种境况反而是最先容易的到ai检索机制的分润的。

从另一个角度去看,这又何尝不是对于优质互联网内容和网站的筛选呢,不过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,想要不在这个筛选中成为池鱼,就要加速网站的健康发展,这对网站运营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,反过来对网站的发展起也到了促进的作用。

很多新技术发展的时候,传统技术就都面临这个类似的问题,这是技术演化的必经之路,既是挑战也是机遇,加速自身深度发展,增加自身体量的同时,积极主动地制定应对地策略和变革方向,可能才是传统网站应对AI兴起的应对方向

至于能量循环的问题,只有经得住大浪淘沙,生存下来的网站或者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,才能参与到能量循环的新模式中去,开启ai与互联网合作并行的新时代,毫无疑问这将又是一个孕育下一个互联网浪潮的沃土,无数新巨头将纷纷崭露头角与老牌厂商同台竞技。